当前位置:奇闻事件>节日风俗 >   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 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

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 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

导读:正如我们今天追求端午节各种味道的粽子一样,古代的端午节各有自己的追求,也有时间去安排自己的过节方式,古人安排自己在端午的时候驱邪避...

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 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

端午节

新蚕初成,织成五色丝缕和襞方,借端午节庆祝一年蚕工之成,也是有的。欧阳修《皇后阁》云:“茧馆覆柔桑,新丝引更长。纫为五色缕,续寿献君王。”又苏轼《皇太妃阁》:“维祉恭俭德,彩缕出亲蚕。”盖后妃亲事蚕桑,有恭俭之德,故苏轼诗以颂之。但黄石先生认为这种解释不通。襞方自为襞方,而辟兵自为辟兵。按:缯,厚帛是也。蔡邕《女诫》:“缯贵厚而色尚深。”古人有以厚帛做襞方之俗,但与五色辟兵不是一回事。刘昭《续汉书》云:“桃印本汉制,以止恶气,今世端午以彩缯篆符以相问遗,亦以置屏障之间。”注云:“汉以五日用朱索络五色刚卯为门户饰,以止恶祲也。”黄石以为实际上“五指五行,也指五方五土,五月的‘兵’之数五,言五鬼行瘟于五方五土,故制为代表五方五土的五色刚卯抵御它们。黄居中央,表示中央戊己土,其他四色,亦代表四方,东方青,南方赤,西方白,北方黑。故曰‘五色刚卯’,即是五色桃印符”。

《端午礼俗史》中黄石先生的这一解释,抓住了五月与五行、五色之间的联系,按照古人的思路去理解古人,符合基本的理论规则,解释得很透彻。

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在晋代又有新的发展,这就是道教灵符的出现。《抱朴子》云:“五日朱书赤灵符着心前,辟兵祛瘟,去百病。此即治百病符也。正月元日佩,即此符。”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传入中土并得到极大发展,这对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直接造成了强烈刺激。不仅道教神谱越来越体系化,理论上出现一系列发展,而且在宗教仪式方面有长足进展。这里出现的道教灵符,就是这类新打造出来的兵器。这种辟兵符的功用,在后代越传越神。《月令广义》有一段记载非常精彩,其云:“凡大将逐年五月五日午时,以朱砂雄黄,纸书辟兵符,向日顶礼,向天罡祖炁,勿令鸡犬妇人见之,符缝衣内,炤前后心佩带,枪箭不伤,至来年午日再换。”义和团“刀枪不入”的神功,原不是山东来京的人力车夫们的首创,那原始的思路早在这个年代已经肇源了。

端午配饰之中,五色丝索是“五彩辟兵”的代表,一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名避兵缯,后代端午佩红习俗,都属于这一类。它来历非常古老,最初为避鬼兵瘟病,后代则增以延命、延寿之意。用法则有系臂和挂于门户等。唐人已经以端午百索为长命索。李隆基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》一诗中曾经写道:“穴枕通灵气,长丝续命人。”“长丝续命人”说的就是以五彩丝系臂求长命的习俗。唐朝皇帝还根据这个习俗在端午日由君王赐长命索给臣下。端午从皇帝那里得到赏赐的长命索后写的谢恩诗,有窦叔向的《端午日恩赐百索》:“仙宫长命缕,端午降殊私。事盛蛟龙见,恩深犬马知。余生尚可续,终冀答明时。”小小的五彩丝线,所值有限,但借助节俗文化特殊的时与地来沟通君臣关系,足以唤起臣下无限感恩之心,起到的效果不小。当然,不同的人过端午节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赏赐礼物可能还有更多。李商隐《为荥阳公端午赐物状》云:“右中使某至,奉宣恩旨,赐臣端午紫衣一副,百索一轴,银器二事,大将衣二副。”这位荥阳公除了长命索,还得到了紫衣、银器、大将衣。君赐臣长命索,臣也向君献长命索祝寿。宋人夏竦诗中就写到向太后献长命索的故事:“命缕开辰分五色,长丝献寿祝千年。”晏殊《御阁》:“轻丝五彩缠金缕,共祝尧年寿万春。”说到长命索,这里最后说一说清人董元恺的《清平乐》:

谁能续命,五色交相映。浪说辟兵还压胜,茧绾朱囊堪赠。

不须绕户高悬,料应妆臂同缠。愿取一丝一岁,与郎情绪绵绵。

把长命索的习俗和爱情联到一起,可谓别具一番风韵。

居家住室,也自有禳辟之法。

前引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记载汉人夏至以桃印施于门户、悬朱索五色印以为门户装饰,为的就是“以难止恶气”。刘昭《续汉书》亦云:“今世端午以彩缯篆符以相问遗,亦以置屏障之间。”朱索即彩缯,五色印实即篆符,可知汉代人端午使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装饰。明代宫中室内端午亦特有布置。吕毖《明宫史》记宫中端午习俗云:“门两傍安菖蒲、艾盆。门上悬挂吊屏,上画天师或仙子、仙女执剑“降五毒”故事,如年节之门神焉。”清代宫中的做法之一,是挂五毒屏风。事见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》。《则例》载“端午五毒挂屏豫期修造”,又有“五毒挂屏于四月三十日委官安挂,六月初二日彻出贮库”,可知五毒屏风前后要挂一月左右。

五月室内悬挂特别的画,这习俗在民间也存在。明文震亨《长物志》有一段《悬画月令》,列出了一年中每个月份应当悬挂的画。其中端午所宜挂的画是“真人、玉符及宋元名笔端阳景、龙舟、艾虎、五毒之类”。《清俗纪闻》卷一《年中行事》的端午条记载清代民间习俗云:“是日,悬钟馗、关帝画像于堂上,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,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。”此外,另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,均系去除邪气之意。这些词句诸如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灭”“菖蒲如剑斩八节妖邪,艾叶如旗招四时吉庆”,等等,所取的都是驱邪招福之意。说来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火”这句话,早就是端午禳辟的经典句子。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》即保留有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一切恶事尽消灭。急急如律令”的残卷。一句口号前后千年一直流传,足见节日习俗生命力是怎样之持久。

为您推荐